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历史

泡茶的技巧:第二阶段会者不会


从敢泡到不敢泡,再回归到敢泡时,巧第就是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会者不会”的时刻。学人这时已经比较清楚的泡茶了解了常见茶的知识特点和冲泡要点要求,可以熟练的巧第冲泡这些茶而基本不发生错误(自觉而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么对学人此刻的阶段状态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会泡。

达到这个标准时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泡茶泡茶者,之后学习的巧第重点将是增长见识,丰满自心中建立的阶段那个“茶”。

显然此时闭门造车远远不能满足成长的泡茶需求,学人当多寻茶友或去茶叶集散地,巧第与人交流经验与心得,阶段扩展茶叶知识面,泡茶增长见闻。巧第有条件的阶段学人还可去茶叶产地游学。

而泡茶则不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习练,基本上每日一泡即可。

但练习的重点要从基本手法训练转变为多种类手法的熟悉掌握(使用不同冲泡手法达到所需求的茶汤滋味)。各类冲泡手法有些是可以从专业书籍上了解到的,但更多的来源于其他泡茶者。此时需要学人找机会多喝他人所泡的茶,仔细观察冲泡手法与茶汤滋味的关联,总结后再将此类经验运用到自己泡茶当中去。

随着泡茶的深入,当泡茶足够多、所有技巧的运用已然熟练时,泡茶水平的一次飞跃即将来临,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感觉。

有感觉的泡茶和生搬硬套的泡茶有着极大的差别,感觉就像是催化剂,使茶汤变得鲜活丰满而且恰到好处(均衡),也使得泡茶过程更加有趣味。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感觉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而且经常是在那么不经意间不期而至:或是在赏茶时,或是闻杯盖、看叶底时,心中猛的会蹦出一句感慨——我认识你(茶)!之后就如两个重逢后的老友,满是默契与欢愉。

如果有着早期“人品爆发”的深刻记忆,就会发现二者其实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虽然感受上和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前者是特殊情况下无意识的被动出现,不可重复;后者则是经验积累后的飞跃,完全可掌握。

尽管泡茶的感觉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但决不能将感觉作为依赖。感觉这个东西从来是不为个人意志所转移的,有时强有时弱,有时甚至完全不对。只有以坚实的泡茶基本功为依托,“感觉”才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不然那终究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坍塌。

当终于将泡茶感觉运用熟练时,问题又出现了:

已经习惯存在的“感觉”又突然杳无踪影了。

无论学人此刻有多么的无所适从,坚持下去,坚持对茶的学习和冲泡,坚持到心中建立的那个“茶”的彻底完善,坚持到那个领悟——领悟到所有学习掌握的关于茶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是学人心中的那个茶的投影,领悟到其实茶可以很简单。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推荐排行

  • [list:title len=50]
  • [list:title len=50]
  • [list:title len=50]
  • [list:title len=50]
  • [list:title len=50]
  • [list:title len=50]